情绪解码丨让每一份感受都清晰可见

发布者:熊书林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10

  「1情绪粒度


  “情绪粒度”是Feldman Barrett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

  当我们在面临突发事件、阅读一本著作,或者身处其他唤起我们情绪的情境时,高/低情绪粒度的人对于自己所经历的情绪,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够用具体的情绪词汇来标记自己的感受。


  低情绪粒度的人并不准确地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总是用笼统的词汇来表达,例如“开心/不开心”。


  情绪粒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感受,高情绪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二是表述,高情绪粒度的人在拥有某种感受的时候,无论它是新的还是在记忆里的,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和良好的表达技巧来形容这个情绪。


   「02」分辨情绪


感到糟糕,但不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更容易陷入一种“被情绪控制”的感觉。


当情绪发生时,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现的生理、行为反应,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每一种具体的情绪。

在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简单、初步的分析,找到它在坐标轴里的位置。

一个是“唤起程度”,这是一种让你“有感觉”或者“没感觉”的情绪。

另一个是“愉悦程度”,即面对刺激时产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

主动识别情绪所在的区间,进一步尝试分辨在区间内每种情绪之间的差异,把情绪转化为能被表达的语言。


「03」处理情绪

 1.学着注意和表达想法与情绪:给它们“贴标签”

在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时,不要只是陈述它们的内容,还要给它们贴上行为过程的标签。

例如,如果感到沮丧,不要只是说“我很沮丧”,而是说“我现在正在感到沮丧”。

带着一定距离感,更敏锐地捕捉到瞬息而过的想法、感受与情绪


 2.记录“去混淆日记”,避免混淆想法与现实

如果认为自己的负面念头总会导致不幸的发生,可以先将自己的想法记在纸上,随后写下现实中是否发生了和这个念头相关的事件,并在最后写下是什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是自己有了这个想法吗?还是因为环境因素?又或者其他人应该对这件事负责?

通过反复地比照自己的念头和事实,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和现实是两回事,它们可能并不一致。


3.去除自我概念化

首先,试着认识到我们给自己贴了哪些标签;然后,通过自问发现生活中与标签上不一样的地方,认识到我们能够超越那些标签的局限;最后,将标签撕掉后问自己“现在我没了这个标签,我又是谁?“。

将新的答案写下,我们会认识到我们自身远比那些标签更加多面、丰富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各种想法、感觉、角色的集合。不管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内的状态,都只是真实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


想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尝试锻炼自己标记不同情绪的能力,同时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在每一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抓住它们,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它们,不要被情绪反控制,或是任其发展和蔓延。


(转载自:江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