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2年4月5日02版刊登报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天(经济新方位·春耕一线)》,采访我校2004届财会专业毕业生胡丹校友创办的黄陂永旺农业专业合作社智慧农机助力春耕的全环节情况,展现黄陂现代农业新景象。
第十届“感动江大”人物胡丹:2004届财会专业毕业生。10年前她卖房创业,在28亩荒山坡上建起了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厂。2015年公司被评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军供粮油定点加工企业。“青春是用来创业的!”“农村是我们创业的大舞台。”原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是这样为大学生创业者胡丹等点赞的。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将来创业就业的路上获得成功”,面对成功,胡丹深有体会地说道。“为了销售我们的大米,我每天带着一包包样品,到舵落口、白沙洲等农副批发市场,挨家挨户地递名片卖大米。虽然当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女生,却厚下脸皮一家家地拜访,即使遇上冷眼,我也不在乎。”胡丹回忆起创业初期的不易。”面对困难,胡丹没有放弃。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区粮食部门得知胡丹在加工大米,便介绍她加入了省粮食协会的QQ群。通过这个QQ群,胡丹找到了产品的销路。
“创业不能盲目,要讲诚信”。有一次,一位顾客生气地找到胡丹扯皮:一袋50斤的大米买回去一过秤,少了四两。为什么会这样呢?胡丹在找到答案后,当即做出规定:所有出厂的热米,必须多放5两。2012年前后,在为某军事单位提供军粮时,这“五两米”却给胡丹带来意外,在几个竞争单位中,只有胡丹的大米是足秤的,从而赢得了一个大客户,后来还成为湖北省军供粮油定点加工企业。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浮香牌真空小包装大米已进入市各大商超,远销上海、云贵川等地区。2016年公司销售收入过亿元,世界500强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福达坊等纷纷与胡丹商洽业务。2011年,胡丹创办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2014年创办武汉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天(经济新方位·春耕一线)
记者 强郁文
红日初升,乡间小道伸向稻田尽头。清风徐来,吹落矮冬青上的雨痕。白鹭舒展身姿,亮翅于田埂。郊野,春意正浓。
不远处,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港湾村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00后农机手陶哲坐在拖拉机驾驶室内轻点屏幕。机器尾部,旋耕犁具缓缓下降,按照设定的马力开始作业。这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说:“智慧农机让春耕变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
耕
自动驾驶,耕作科学高效
套上塑胶靴,陶哲跳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水田。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只剩方向盘兀自转动,留下笔直的车辙。
几天前,陶哲开着拖拉机,在矩形地块四个顶点处分别做了定位。拖拉机上方竖立一块可触摸智能屏,显示出四角的经纬度坐标;机身安装的无人驾驶系统即刻便根据地块形状生成耕作路线。
“只要在屏幕上调试好参数,选中地块一键启动,机器就会自动按照规划的路线耕作土地,不需其他任何人工操作。”陶哲说。
拖拉机转弯时,犁具抬升,不一会儿,又慢慢落下。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陶哲笑着介绍,这是由于机器配备了液电控制技术,调头时自动提升犁具,保护稻田边缘免受损坏。
顺着陶哲手指的方向望去,小草掩映的石碑上刻着一行红字:高标准农田。
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告诉记者,过去,田埂把土地分割成形状不一的零散田块,1亩水田有5%的面积是田埂,大型农机作业不便施展,转弯、后退都是难题。
2015年,合作社流转的5000亩土地入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田埂被推平、机耕道拓宽,分水口、过路涵管修葺一新,“小田”变“大田”,农机“活”了起来,再也不用担心被困在地里。
田中积雨增大了机器的阻力。若是驾驶传统农机,需要农机手不断调整农具高度和转速,还容易开得弯弯曲曲,难以平整地面。
“土地翻得深,黄土变成金。”胡丹说,地面耕得不深、不平,灌溉就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产量。现在,在导航设备的指引下,自动驾驶拖拉机沿直线路径行驶,误差精度不超过2.5厘米。
12分钟后,面积3亩的地块耕作完毕,作业效率比传统农机提高了近20%。经过旋耕,成块的土壤被搅成细碎的泥浆,待地温上升,就能插秧了。
种
智能育秧,质量精准调控
日头开始旺起来。
完成耕作任务,陶哲走向稻田附近的集中育秧大棚。“种子变成秧苗,要经过浸泡、催芽、育秧三个环节。”
稻种娇贵。水太多会泡烂,水太少会干枯;温度低了不发芽,温度高了芽烧光。胡丹的父亲胡荣华是种田“老把式”,“过去一到种子发芽的日子,我晚上得睡在地里,生怕稻种冻了、渴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睡大觉啦。”
原来,合作社添置了两台智能催芽机,每台可放置200公斤种子。催芽机装有传感器,控制内部温度和湿度,温湿度会精确出现在屏幕上。打开开关,桶状的催芽机自动旋转,使种子均匀受热。一旦监测到种子缺水,催芽机会发出语音播报,随后进行加水。
经过24小时浸泡、12小时催发,稻种冒出青色的尖尖。
掀开帘子,育秧大棚里热气蒸腾。陶哲把秧盘在自走式育秧播种机上摞成小山,“秧盘像个方形‘汉堡包’,包含土壤、有机肥等好几层。”装土、压沟、撒种、覆土,播种机一气呵成,秧盘被一排排码在地面。
打开水闸,小吊灯式样的喷滴灌设备开始喷水。陶哲介绍,一个月后,这些秧苗能长到约20厘米高。把秧盘直接放到全自动插秧机的苗箱里,10天就能插完千亩农田,“插秧机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只需一人放秧,又快又省力。”
育秧大棚是个立体空间,怎样利用设施农业提升空间利用率,胡丹思索已久。最近,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研发出一种旋转式多层苗床,利用可变速传动装置,在固定工位完成上架、施肥、巡检,能耗极低。胡丹考察后,马上拍板决定引进。
“过段时间,多层苗床就可以投用了,空间利用率能比现在的单层秧盘至少提高5倍。”胡丹说。
管
高效管理,建设无人农场
午后,阳光炙热。
水泥路边,油菜花海金黄灿烂,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相映成趣。
要让作物长得好,田间管理至关重要。陶哲说,合作社有两台农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大面积飞防,用于除草、防病害。
展开机臂,调整桨叶。启动遥控,旋翼嗡鸣,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规划好的路线飞行。药水向下喷洒,近百亩油菜地,只用1小时就完成作业。
将植保无人机送入仓库,陶哲回到上午机耕的稻田边,向专业人员学习使用低空测绘遥感无人机拍摄地势情况。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顾问刘付碧在手机上创建任务,“以‘井’字形交叉飞行拍摄,让三维图片更清晰。”无人机接收指令,图片数据实时传送到手机上。
打开电脑中的智慧农业系统,对采集到的影像与高程数据展开三维建模,一张地势分析图便呈现在眼前。
“冷色调代表地势低,暖色调代表地势高。绘制一条线段,系统分析出线段剖面数据,获取高差值。图中看到,经过无人拖拉机耕作过的地块很平整。”刘付碧说,在智慧农业系统中,每个地块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档案,农田中的一切作业过程都可追溯,便于用数据辅助生产决策。
刘付碧此行的目的,是为合作社建设“无人农场”提供支持。
以灌溉为例。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底图显示,一条小河穿行于田间。给农作物浇水时,通过泵阀沿着管道将河水抽到位置较高的蓄水池,池水无法自流到的地方还需要人工抽水。
春耕期间用水量大,刘付碧认为,这种灌溉方式有些繁复,应该通过流程优化,设计出一条更便捷的灌溉路径。配合田地中安装的物联网传感器,当监测到秧苗需要浇水时,系统发出预警,泵站远程开启,自动控制水位,实现无人化管理。
一旁的陶哲听得认真。除了使用智能农机,陶哲还在计划学习编程,对智慧农业系统进行部分定制化改造,以满足不同农事的需要。“我的目标是成为‘农业工程师’。”陶哲雄心勃勃。
“这就是未来农业的趋势——智能农机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人、机、物、资一体,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刘付碧说。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